赵世炎

赵世炎(1901年4月13日~1927年7月19日),字琴生,号国富,笔名施英、罗敬、琴、乐生、列父、士炎等,汉族,四川酉阳州(今重庆酉阳县)龙潭镇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工人运动领袖。

赵世炎出生于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龙潭镇;1912年进入龙潭高级小学读书。1915年,赵世炎赴北京求学,考入北京师范大学附中。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赵世炎加入少年中国学会;次年赴法勤工俭学。留法期间,赵世炎与张申府、周恩来等发起成立旅法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1923年,赵世炎年前往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次年7月,赵世炎回国先后担任了北京地委书记,北方区执行委员会宣传部长,兼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1925年五惨案发生后,赵世炎参与组织领导了一系列罢工斗争,声援五卅运动。1926年6月,赵世炎来到上海市,投入上海工人运动;期间赵世炎领导上海工人发起第一、二次武装起义,均以失败告终。直到1927年3月21日,赵世炎和周恩来带领上海80万工人举行了第三次武装起义。同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赵世炎坚持留在上海坚持党的地下工作,并兼任上海市总工会委员长。此后,赵世炎先后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五次代表大会中央委员、代理江苏省省委书记,继续领导上海和江苏地区的斗争。同年7月2日,赵世炎遭叛徒出卖,在其住所被中国国民党反动派抓捕。7月19日,赵世炎在上海枫林桥淞沪警备司令部军法处的刑场英勇就义,年仅26岁。

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布尔什维克》杂志发表了《悼念赵世炎、陈延年及其他死于国民党刽子手的同志》文章,称颂“赵世炎是上海市无产阶级真实的领袖”,是“上海市总工会和纠察队的灵魂”。2009年,赵世炎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01年4月13日,赵世炎出生于重庆酉阳一个地主兼工商业主家庭。赵世炎的祖父是鞋匠,父亲赵登之当过学徒和书童,后来成了商人兼地主,母亲陆碧莲出自一个贫穷家庭,一生勤劳而坚韧。赵世炎兄弟姐妹九人,在家中排行老八,在他4岁时进入私塾读书,师从陈德元和李玉昆。1911年,受辛亥革命影响,赵世炎剪掉了发辫。1912年,11岁的赵世炎进入龙潭高级小学读书,就读期间受到王勃山和赵世珏反帝反封建的影响,便很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出路。1914年,赵世炎以优异的成绩从龙潭镇高级小学毕业。

投身革命

1915年8月,赵世炎考入北京国立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读书。就学期间,赵世炎受到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等进步书刊的影响,投入新文化运动中。1917年,赵世炎经王光新介绍结识了李大钊。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赵世炎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并组织学生参加游行示威。

同年5月7日,赵世炎当选为北京国立高等师范学校附中学生会干事长;7月,赵世炎毕业后参加了“少年中国学会”;9月,他在高师附中创建少年中国学会分会。与此同时,赵世炎进入吴玉章在北京主办的北京“法文专修馆”,被选为学生会的负责人,主编《平民周刊》。10月,赵世炎创刊并主编了《少年》半月刊,作为少年学会的会刊,并在该刊上连续发表了《说少年》的论文,来批判当时一些封建的学校制度。1919年底,赵世炎和法文专修馆的同学一起创办并主编了《工读》半月刊。

参与党建

1920年3月,赵世炎投入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同年5月,他前往法国勤工俭学。求学期间,赵世炎不仅和同学们探讨国内外大事,还向法国工人阶级学习组织领导工人斗争的策略和方法,经常深入到留法学生和华工中进行广泛的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1921年春,赵世炎和周恩来等在法国组织旅法共产党早期组织,同年7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2年6月3日,赵世炎在法国巴黎的布伦森林主持召开了中国少年共产党成立大会,参与大会的包括赵世炎、周恩来、刘伯坚等二十多名旅法、旅德、旅比的代表,会上选举赵世炎为书记。同年秋,中国共产党旅欧总支部成立,赵世炎当选总支部委员和法国组书记。次年,支部接到团中央来信,“中国共产党旅欧总支部”改名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总支部”。

发起运动

勤工俭学运动

1920年底,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已达一千二百余人,但绝大部分学生无工可做,北洋政府指使驻法公使将在法无工无学的学生遣送回国,法华教育会也停发了维持费。之后,为了团结广大勤工俭学学生,赵世炎和李立三等共同发起创建了留法学生的进步团体——“劳动学会”,并在劳动学会成立大会上提出了无产阶级必须组织工人才能进行革命斗争的思想。次年2月28日,蔡和森、向警予等人领导了蒙达尼附近勤工俭学学生开展了一场争取“生存权”“求学权”的斗争,遭到了中法反动派的镇压。“二·二八”事件后,赵世炎以劳动学会发表声明,反对中国驻法公使馆勾结法国军警殴打请愿学生,并与李立三等人号召全体赴法勤工俭学学生团结起来进行斗争,迫使公使馆和法国政府作出让步。之后,赵世炎和李立三发起组织新的勤工俭学学会,作为团结教育勤工俭学学生的组织。

拒款运动

1920年6月,北洋政府以向法国借款三亿太平洋法郎为由,将中国印花税和滇渝铁路修筑权出卖给法国。消息在法政府报纸上传播后,遭到了所有勤工俭学学生以及旅法华工华侨的反对。于是赵世炎、周恩来等人团结联合了中国旅法学生会、华工团体和国际和平促进会、东亚问题研究会和巴黎通讯杜等华侨团体,发起了拒款运动,并组成拒款委员会,以此来抗议北洋军阀政府用出卖国家印花税和滇渝铁路修筑权等向法国借款,购买军火打内战的卖国罪行。同年6月底,在拒款委员会成立大会上,赵世炎主持大会并发言,会后发布了“拒款宣言”,号召中法两国人民联合起来反对这一危害中法两国人民利益的肮脏交易。拒款运动持续了两个多月,最终取得了胜利。

进占“里昂大学”

过了不久,赵世炎、蔡和森等人领导勤工俭学学生发起了一次进占“里昂大学”的斗争。1920年9月,赵世炎作为克鲁梭勤工俭学学生的代表,到达里昂。9月中旬,等到各地勤工俭学的代表到达里昂之后,赵世炎被推选为总代表,开始与校方交涉。接着赵世炎和一百多名学生代表,被法国警察押解至兵营囚禁;于是他与蔡和森等人领导学生进行绝食斗争。10月2日,勤工俭学的代表们在兵营开会,推选赵世炎为代表,到巴黎与公使馆谈判,要求恢复自由,遭到拒绝。直至10月13日,104名被扣押的学生被遣送回国,而赵世炎在同志们的掩护下,继续留在法国组织学生华工进行斗争。

回国斗争

1923年3月,赵世炎与王若飞陈延年等离开巴黎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在莫斯科期间,他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苏联十月革命的经验,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文章寄回国内。1924年6月中旬,赵世炎出席参加了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并搜集整理各国开展工人和农民运动的资料,向中共代表团团员李大钊汇报。同年7月,赵世炎回到国内,他先后担任了北京地委书记,北方区执行委员会宣传部长兼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

在此期间,赵世炎和李大钊一起领导了北方地区的斗争。他负责主编的《政治生活》周刊,大力宣传党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1924年11月,赵世炎代表北方党组织到天津火车站迎接孙中山,并在天津民众欢迎孙中山的大会上致欢迎词,希望孙中山速到北京。1925年3月,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赵世炎组织和领导了此次会议。赵世炎在会议上号召工农群众和妇女界迅速团结起来,促进国民革命运动的成功。

声援五卅

1925年5月30日,上海市发生了帝国主义血腥屠杀中国人民的“五卅惨案”,北京人民在中共北方区委的领导和赵世炎的具体组织下,成立了有480个团体参加的北京各界对英、日帝国主义惨杀同胞雪耻大会,举行示威游行和罢工罢课。赵世炎还前往天津市、唐山等地,领导了开滦煤矿工人的大罢工和坚持3个多月的天津海员大罢工以及赵各庄矿的罢工斗争,打击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同年10月,段祺瑞政府和帝国主义勾结,要举行关税会议来欺骗人民。为此,中共北方区委组织发动群众同关税会议作斗争,于11月25日,中共北方区委成立了由赵世炎、陈为人、邓洁等人组成的行动委员会,由赵世炎任总指挥,发动打倒段棋瑞政府和建立民主政府为目的的革命斗争。

1926年3月18日,为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干涉中国内政,赵世炎和李大钊、陈乔年等人领导了北京人民举行了盛大的抗议示威游行运动。1926年,赵世炎同志前往广州市参加了第三次全国劳动大会,并被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会后,赵世炎被调至上海市,任中共上海区委组织部主任、上海市总工会党团书记后,并化名施英,贯彻全国劳动大会决议,组织发动了一系列工人罢工。同年5月,中共江浙区委决定组织五卅惨案周年纪念日示威游行,赵世炎和罗亦农、汪寿华为此进行了许多准备工作。五卅惨案周年纪念日当天,赵世炎在南京路上指挥6万多工人、学生示威游行。7月,中共上海区委成立军事委员会,赵世炎担任委员。

组织起义

1926年10月和1927年2月,赵世炎和罗亦农、汪寿华等同志组织和领导了上海工人第一、二次武装起义,两次起义以失败告终。次年3月21日上午九时,有了前两次失败的经验,由周恩来担任总指挥,赵世炎负责领导工作,带领上海市80万工人举行了第三次武装起义。罢工期间,整个上海陷入混乱,总罢工也立刻转入到武装起义阶段。赵世炎身先士卒,带领工人们冲锋陷阵,攻下上海电活局、电报局,切断了全市的通讯网络,占领了警察局和兵营,经过30多个小时的激战,共消灭了3000多名直鲁联军和2000多名警察,最终取得了武装起义的胜利。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赵世炎仍然留在上海坚持党的地下工作,并兼任上海市总工会委员长。此后,赵世炎与周恩来向中共中央发出讨伐蒋介石的紧急建议书,赵世炎根据新的形势,在负责干部会议上,表示坚决执行中共中央关于“隐蔽力量准备再干”的指示,提出了新的斗争任务和斗争方式。1927年5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五次代表大会上,赵世炎当选中央委员。6月26日,由于江苏省省委书记陈延年被捕,中共中央委派赵世炎代理江苏省委书记,领导上海市和江苏地区的斗争。

被捕牺牲

1927年7月2日晚,赵世炎遭叛徒韩步先出卖,在其住所被国民党反动派抓捕。赵世炎被捕后起初被关押至租界巡捕房,后将其押解到龙华枫林桥国民党警备司令部。在被捕期间,共产党组织多次派人营救未果。同年7月19日凌晨,赵世炎在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枫林桥畔英勇就义,年仅26岁。

主要作品

书籍作品

主编刊物

主要影响

1925年5月至1927年6月,赵世炎调到上海工作,成为上海工人运动的组织者,成为上海工人的真实领袖,是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在斗争中身先士卒,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1923年,赵世炎按照组织安排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并于次年回国,协助李大钊领导北方的革命斗争。据不完全统计,从1924年到1926年这短短两年时间里,他撰写了70多篇宣传马克思主义、抨击时弊的文章,刊登在《政治生活》《向导周报》等报刊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赵世炎大力宣传共产主义理论和对无政府主义的批判,影响一些青年很快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当年留法勤工俭学的傅钟回忆:“如果没有世炎同志经常向大家讲解,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不可能懂得那么快。”

赵世炎牺牲后,家里有很多人先后走上了革命道路,也有人为了信仰壮烈牺牲。“先辈对我们的影响就是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坚持自己的理想。”赵世炎之孙赵新炎说。

人物评价

赵世炎牺牲后,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布尔什维克》杂志发表了《悼念赵世炎、陈延年及其他死于国民党刽子手的同志》文章称颂“赵世炎是上海无产阶级真实的领袖”,是“上海总工会和纠察队的灵魂”。

聂荣臻称赞赵世炎“对党、对事业无限忠诚,工作中深入群众,生活上艰苦朴素,对敌斗争奋不顾身,对同志坚持原则而又热情可亲,世炎同志是一个高尚的共产主义者。

邓颖超说:“赵世炎对共产党无限忠诚,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既严肃又和蔼可亲的平易近人的态度,顽强的斗志和英勇牺牲的气概,表现了共产党员高尚的品质,一代英豪,万古留名。”

《救国时报》曾评价赵世炎:“人们公认他是上海部工会的灵魂,中国共产党的天才领袖,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英雄。”

吴玉章说赵世炎不仅仅是他的学生,也是他的引路人,并作《忆赵世炎烈士》一诗表达对赵世炎的缅怀和敬仰,寄托哀思。

人物关系

相关作品

影视作品

文学作品

人物故事

痛剪长辫

在赵世炎11岁时,二哥赵世珏在成都陆军学校读书,并加入了孙中山先生倡导的“同盟会”。有一天,赵世给赵世炎寄来了《岳飞传》《水浒传》和家书,在信中说了“国难当头,政府腐败无能,同学们都剪掉了辫子,参加革命军,跟着孙中山闹革命”的事情;再加上赵世炎的小学地理老师王勃山也给赵世炎讲了很多反帝倒袁的事情,并且他和赵世炎的二哥、三哥都剪掉了辫子,在他们的影响下,于是赵世炎剪掉了自己头上的长辫子。

"黄昏之贼"

赵世炎在巴黎西郊哥伦布的华侨协社住下后,找到了一份在铁厂当杂工的工作,开始了勤工俭学的生活。赵世炎每天在工厂里劳动8小时,做锯铁、锤铁、拉车、卸车等劳累的粗活,但是为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寻求救国之路,他每天下了工都坚持学习3小时,阅读一些马克思主义的小册子。赵世炎在下工后,在光线暗淡的黄昏,独自跑到楼顶平台上借着夕阳的余晖,专心致志地埋头读书,并以此自喻“黄昏之贼”。

英勇就义

1927年6月,赵世炎遭叛徒韩步先出卖,在自己的住所被中国国民党反动派抓捕。赵世炎被捕后,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也无所畏惧,他在敌人的法庭上和监狱里宣传共产主义,揭露蒋介石叛变革命的罪恶面目,还鼓励监狱里的同志们,一定要顽强地斗争。同年7月19日,牢房里早饭刚开过,敌人就将赵世炎叫了出来,赵世炎知道自己最后的时刻来临了,他理了理穿在身上的一件半新半旧西装,系好领带,扣好纽扣,从容得好像是去赴宴。赵世炎走到牢门口时,又回过头来与战友们一一点头告别,接着昂首挺胸,迈开坚定的步伐走向刑场。赵世炎走到刑场后放声高呼:“共产主义万岁”的口号;最终,赵世炎被乱刀砍死,英勇牺牲。

古都烟火

1924年,赵世炎任中共北京地委书记,负责北方党的工作。他多才多艺,能用三种语言为外国友人翻译。他常主动避开特务,保护同伴。一次被特务跟踪,夏之栩(后成其妻)助他脱险。在北平市,赵世炎领导了多项重要斗争。1926年,他被派往天津市,领导了大沽口事件和“三·一八”请愿等。

后世纪念

遗迹场馆

赵世炎烈士纪念馆

赵世炎烈士土纪念坐落在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龙潭古镇,1982年被政府保护收回,一直到2007年期间,先后共经历了5次维修。2009年2月,酉阳县委、县政府决定对赵世炎烈士纪念馆进行修复扩建,于2010年4月13日完成了纪念馆修缮及对外开放,并举行了隆重的开馆仪式。纪念馆总占地面积11800平方米,由赵世炎烈士陈列馆、赵世炎烈士故居、赵世炎烈士塑像纪念广场、游客接待中心四部分组成。馆内藏有82件文物及赵世炎、赵君陶、赵世兰当年使用过的物品及复制件,配以图片、资料,采用现代声、光、电技术进行展示。

赵世炎烈士陈列馆于1983年修建,2009年进行了扩建。扩建后的赵世炎烈士陈列馆展厅面积为2090平方米,展览由3个基本陈列、3个场景展示、7个专题陈列及25块临时展板构成。陈列馆呈走廊式布局,分成“赵世炎生平业绩展”“龙潭立壮志、五四成先锋”“赴法求真理、群英创少共”“北方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五卅唤劳工”“率沪三起义、碧血浩长空”“后辈承遗志、万代仰施英”个模块,来展现赵世炎不同时期的革命经历。

先后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A国家级旅游景区”和全国百个红色经典旅游景点之一,游客年容量可达25万人次以上。

赵世炎烈士故居

建筑为清代砖木结构四合院,赵世炎童年和少年时期在此度过,占地1605平方米,建筑面积712平方米,共有瓦房32间。正房坐北朝南,居中呈“T”字形,前院东、西厢房,后院东、西厢房,磨房面阔三间,碾房位于正房东侧。故居大门上悬挂着1983年邓小平亲笔题写的门匾“赵世炎同志故居”,院内有赵世炎同志塑像。院内正门照壁呈凸形,上有一幅松鹤壁画。自1983年起,赵世炎同志故居历经多次修缮保护,增加了百余件文物。故居南面为赵世炎烈士塑像纪念广场,占地面积980平方米。

纪念活动

2001年4月18日至19日,中国共产党史学会、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酉阳县委联合在重庆举行了“纪念赵世炎同志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共百余人参加。

2009年,赵世炎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2011年,酉阳一中和龙潭希望小学的两个班级命名为“赵世炎班”。

参考资料

赵世炎.中国军网.2023-11-08

赵世炎.中国青年报.2023-11-13

赵世炎选集.豆瓣读书.2023-11-13

红色记忆丨赵世炎:从北京师大附中走出的中国共产党创始人.澎湃新闻.2024-05-27

赵世炎:浩气如虹铄古今.dswxyjy.org.cn.2024-05-27

【党史学习教育】赵世炎:“因为终究会站得高昂,我先倒下,无妨”.澎湃新闻.2024-05-27

赵世炎:信仰之火永不灭.人民网.2024-05-27

赵世炎 (2001).豆瓣电影.2023-11-13

我们的法兰西岁月 (2012).豆瓣电影.2023-11-13

觉醒年代 (2021).豆瓣电影.2023-11-13

赵世炎与夏之栩.豆瓣读书.2023-11-13

赵世炎画传.豆瓣读书.2023-11-13

工人运动领袖赵世炎:智斗敌特"带走泥巴"(图)(2)——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4-05-29

酉阳赵世炎烈士纪念馆简介.重庆市政府网.2023-11-13

赵世炎故居.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2023-11-13

探访赵世炎故里——英烈精神励后人.人民网.2024-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