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约1155年-约1221年),字尧章。因曾经居住于吴兴的白石白石洞天,其友替他取字白石,又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祖籍天水,七世祖迁饶州。南宋杰出词人、诗人、音乐家、书法家。
姜夔一生清贫。姜夔约十四岁时,父亲因病去世,随后寄居在姐姐家中。二十岁后,姜夔在湘、鄂、江、浙等地辗转旅居十余年以谋生计。淳熙十三年(1186年),姜夔在长沙市结识萧德藻,自此通过萧交游往来杨万里、范成大等诸多名士,萧德藻亦因看重姜夔才华,将自己的侄女许配与他。庆元三年(1197年),姜夔上书朝廷,论及雅乐。庆元五年(1199年),与试礼部却未及第,由此终身不仕。嘉定十四年(1221年)前后,姜夔卒于西湖,去世后靠友人吴潜帮助,葬于杭州钱塘门外西马。
姜夔在在诗、词、曲、书多方面均有成就,他的文学创作素来以清、雅著称,是清雅派的代表人物。传世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诗集》等,存词八十多篇,诗一百八十多首。其中主题,包括隐逸山水之趣、怀才不遇之悲、思乡怀人之苦,更有爱国忧民之思,同时其词题材广泛,有感时、抒怀、咏物、恋情、写景、记游、节序、交游、酬赠等。最具代表性的有《扬州慢》《暗香》《疏影》等作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公元1154年(南宋绍兴二十四年),姜夔出生于一个破落官宦之家。他属九真姜氏一族,上溯至唐时祖先为爱州人,七世祖泮迁家上饶市。其父姜噩于绍兴三十年(1160年)中进士,隆兴元年(1163年)出任汉阳县知县,姜夔跟随父亲任职于汉阳。约乾道四年(1168年),在姜夔十四岁时,父亲在任上去世,姐姐出嫁至汉川市山阳村,姜夔于是居住在姐姐家中。
姜夔二十岁后,便开始游历为生,在江淮、扬州市、长沙市多地辗转游览,四处旅居十余年。约淳熙十二年(1185年),姜夔三十二岁,在湖南省结识了一位老诗人萧德藻,萧德藻十分赏识姜夔,二人结为忘年之交。
萧德藻,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是福建闽清县人,当时任湖北参议。淳熙十四年(1187年),姜夔随萧德藻寓居湖州市,从此久居湖州。在此期间,姜夔经引荐结识范成大、杨万里等著名诗人。
屡试不进
姜夔在淳熙元年到淳熙十年间,曾四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得中。赵扩登极时,宋朝已经南迁六七十年之久,因而乐典多不存。庆元三年(1197年),姜夔四十三岁,因萧德藻子侄邀萧德藻一同前去池阳,姜夔在湖州无所依靠,于是举家搬迁到杭州市居住。同年,他向朝廷进献《大乐议》及《琴瑟考古图》,讨论雅乐及古今乐制的问题,对整理宫廷音乐提出建议,但并未引起朝廷的重视。
庆元五年(1199年),姜夔又向朝廷进献《圣宋铙歌鼓吹十二章》。此次进献,朝廷诏“免解”,即免除解试,直接参与礼部的考试。虽然获得了这次机会,但姜夔与试礼部却还是未能及第。由此,姜夔一生都未进入仕途。
创作历程
姜夔最早的诗词作品大约作于淳熙元年(1175年),即姜夔二十岁左右。淳熙元年(1175年)至淳熙十三年(1186年)间,共创作词10首、诗26首。这个时期,姜夔的词作多咏物言情,表达羁旅感怀与家国忧思。淳熙三年(1176年)他过扬州时,写下著名的《扬州慢》,其“文笔之清刚,情韵之绵邈,亦令人诵读不厌”。此时姜夔的诗作多拟古,作有《篌引》《乌夜啼》《古乐府》等作品。
至淳熙十四年(1187年),姜夔交游范成大与杨万里等人,从江西诗派之学逐渐转变。淳熙十四年(1187年)至绍熙二年(1191年),姜夔作词23首、作诗42首。这一时期,姜夔的词作以咏物、情词为多,绍熙二年(1191年)冬,姜夔拜范成大,应邀创作《暗香》《疏影》二首,范成大以青衣小红赠姜夔。归途中,姜夔作《过垂红》诗云:“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至于诗作,这一时期的唱酬诗占比最大,如《次韵千岩杂谣》《寄田郎》等等。
姜夔诗词创作的最后一段历程为绍熙三年(1192年)至嘉泰四年(1204年)前后,这段时间他共创作诗词百余首。关于姜夔所作的最后一首词,应为开禧三年(1207年)所作《卜算子·梅花八咏》,夏承焘言:“白石词可考年代者,此为最后,说在词笺。”而夏承焘考其最后一首诗《贺张岩除参政》作于嘉泰四年(1204年)。“集中年代可考者,此为最后,诗集结集或即在此时。”这一时期,姜夔的词作有抒发内心苦闷,追忆过去等主题,并与辛弃疾之爱国情思有所唱和;诗作方面,仍有写景、咏物及酬谢之作。
晚景困顿
庆元三年(1197年)姜夔举家迁居杭州市后,依靠朋友张镃、张鉴接济为生。张鉴字平甫,与张同为抗金名将张俊孙辈,家底殷实,拥有多处田宅。张鉴尽力接济姜夔,“念其困踬场屋,至欲轮资以拜爵”,但姜夔“辞谢不愿”,张鉴又“欲割锡山之膏腴”,可见张鉴帮助姜夔之心。姜夔也在《姜尧章自叙》中感念道:“旧无所依,惟有张兄平甫,其人甚贤。十年相处,情甚骨肉。”姜夔十分感激各位好友的帮助。
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三月,杭州发生火灾,尚书省、中书省、枢密院等政府机构都被延及,二千零七十多家民房也同时遭殃,姜夔的屋舍也在其列,家产图书几乎烧光,这对于姜夔无疑又是一个打击。
嘉定十四年(1221年)前后,姜夔卒于西湖。姜夔去世后,因为家中贫困,难以治丧,最终由友人吴潜等人帮助,最终葬于杭州市的西马塍。
社会交友
姜夔一生游览四方、行走江湖,交游甚广、友人甚众。在其诗词创作中,也多有与友人同游、唱和酬谢之作。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与萧德藻、杨万里及范成大等人的交往。
萧德藻
萧德藻,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闽清县(今福建闽清县)人,绍兴市二十一年(1151年)进士。姜夔自述中言:“复州萧公,世所谓千岩先生者也。以为四十年作诗,始得此友。”
姜夔与萧德藻大约淳熙十二年(1185年)在湖南省相识,萧德藻非常欣赏姜夔的才华,将自己的侄女嫁他为妻。从此以后,姜夔客居于萧德藻门下,与萧德藻成为忘年之交的诗友。姜夔《送项平甫倅池阳》有言:“六条察吏安用许,幸有千岩作诗侣。”在姜夔的诗作、词作中也多见“千岩”之字样,如《次韵千岩杂谣》《待千岩》等等,不一而足。对于姜夔而言,萧德藻是引路人,在萧德藻的带领下,姜夔得见许多当时著名的文人雅士,也因此组建了美满的家庭。同时,萧德藻在姜夔的诗歌创作过程中也为他进行了很多指导,可以说,萧德藻是姜夔的诗词老师。
杨万里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自号诚斋野客,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南宋著名诗人,与范成大、陆游、尤袤并称“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四大家”。
淳熙十四年(1187年),姜夔在萧德藻的引荐下谒见杨万里。杨万里非常赞赏姜夔的才华,便将姜夔引荐给范成大,并作《送姜尧章谒石湖先生》一诗。诗中言:“钓英气横白,欬唾珠玉皆新诗。江山愁诉莺为泣,鬼神露索天泄机。彭蠡波心弄明月,诗星入肠肺肝裂。吐作春风百种花,吹散濒湖数峰雪。”诗中对姜夔极尽夸奖,可见一斑。姜夔亦作《次韵诚斋送仆往见石湖长句》,其中有言:“客来读赋作雌蜺,平生未闻衡说诗。省中诗人官事了,鸥入梦心无机。韵高落落悬清月,铿锵妙语春冰裂。一自长安识终军,三叹郢中无白雪。”表达了自己对杨万里的敬仰之情。
姜夔作为杨万里的晚辈,能够拜谒杨万里,并与之交游,是姜夔人生中的幸事。此后,姜夔又拜访杨万里几次,并多次在作品中提及杨万里,可见杨万里对其影响之深。
范成大
范成大,字致能,号范成大,张籍(今苏州市)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南宋著名诗人,与杨万里同列“中兴四大诗人”。姜夔在《姜尧章自叙》中说:“参政范公以为翰墨人品,皆似晋、宋之雅士。”
自杨万里引荐姜夔结识范成大后,姜夔和范成大之间也有许多唱酬赠与之作。如姜夔《雪中访石湖》有言:“雪矸如玉城,偏师敢轻犯。黄芦阵野鹜,我自将十万。三战渠未降,北面石湖范。先生霸越手,定目一笑。”范成大对此的唱酬《次韵姜尧章雪中见赠》写道:“玉龙阵长空,皋比忽先犯。鳞甲塞天飞,战逐三百万。当时访戴舟,却访一寒范。新诗如美人,蓬荜愧三粲。”除此之外,姜夔写过《次韵诚斋送仆往见石湖长句》《除夜自石湖归苕溪》等作,还创作了自度曲《石湖仙》为范成大祝寿。范成大与姜夔都爱梅花,且都精通音乐,二人在文学创作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友谊深厚,范成大对姜夔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辛弃疾
辛弃疾,字幼安,号瞿式耜,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现存作品中并未见与姜夔相关的痕迹,但姜夔有一首《洞仙歌(花中惯识)》是作来赠与辛弃疾的,另有《汉宫春(次韵稼轩蓬莱阁)》及《汉宫春(云曰归)》皆为与辛弃疾唱和之作。在姜夔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辛弃疾豪放词派对其的影响。
主要作品
词
姜夔词作传世者八十余篇,夏承焘于《姜白石词编年笺校》中对姜词的创作时间及地点有详细考证,录于下表。
诗
姜夔在《白石道人诗集自叙》中言:“穷居而洪迈,用是陶写寂寞则可。”姜夔所作诗,诗体种类多样,古诗、绝句、律诗等均有所涉猎,《白石道人诗集》中收录,列举如下。
音乐
音乐方面,姜夔著有《白石道人歌曲》,是宋代词乐典籍目前唯一的传世之作。书中内容分为令、慢、自度曲及自制曲等,充分反映姜夔所处的宋代社会的雅乐面貌,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摘录如下。
书法
除诗词曲外,姜夔在书法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书法方面,姜夔著有以考证评鉴法帖为内容的《绛帖平》及阐释书法理论的《续书谱》,二书充分表现了姜夔的书学思想。
《绛帖平》重考证,针对法帖的真伪进行考证判断,并对法帖的内容进行解读。在这本著作中,姜夔论述《绛帖》“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太平何以报,愿上登封市书”共计二十部内容。《绛帖平》集中体现了姜夔对于书法的思想倾向,如崇古、尚雅、合法度,颇有宋明理学之风。书中所言:“人心易流,宜其书之不古,甚者反以学古为拘,良可叹也。”可以窥见姜夔对于古法的追求。
《续书谱》总共分为二十个部分,分别为:《总论》《真》《用笔》《草》《用笔》《用墨》《行书》《临摹》《书丹》《情性》《血脉》《燥润》《劲媚》《方圆》《向背》《位置》《疏密》《风神》《迟速》《笔锋》。姜夔崇古、正本清源等书学思想在这部理论著作中得以充分体现。“风神”作为姜夔书学思想的最主要特征,同时在《续书谱》中被确立为书法艺术的最高审美标准。“字书全以风神超迈为主,刻之金石,其可苟哉。” “若使风神萧散,下笔便当过人。”等等论述,可见一二。
诗论
在创作诗词之外,姜夔著有诗话著作《白石道人诗说》,集中论述了姜夔的诗学理论体系。 “诗说之作,非为能诗者之作也,为不能诗者作,而使之能诗。”书中指出,创作诗歌需多多积累,在创作过程中对诗歌的布局要有良好的构思,并且重视提升语言表达的能力。其独创性主要体现在四要素说及四境界说,即四要素“气象、体面、血脉、韵度”,四境界“理高妙、意高妙、想高妙、自然高妙”。姜夔同时指出,一首诗歌的创作与接受,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努力的结果。
创作特点
早期对诗派的学习
姜夔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最初学习江西诗派的方法,周济曾评:“白石以诗法入词,门径浅狭,如孙过庭书,但便后人模仿。”指出姜夔用江西诗派的方法写词。
姜夔学诗的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其一是“泛阅众作”,其二“三薰三沐黄太史氏”,其三“始大悟学即病,顾不若无所之为得”,可知姜夔在学习中经历了广泛阅读、后选择一位诗人学习,又最终回到自己独自创作的过程。这一过程便是姜夔学习江西诗派的过程,虽然姜夔最终放弃了对诗派的模仿,但早年的学习生涯里,江西诗派在他的创作中,为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江西诗派“为诗旨趣”“独宗少陵”,论诗极重法度,受到儒道正统思想的影响。姜夔的创作,依江西诗派之章法规矩,姜夔也亦注重章法结构在诗词创作中的必要性。《白石道人诗说》中记述:“作大篇,尤当布置,首尾均停,腰腹肥满。多见人前面有余,后面不足;前面极工,后面草草,不可不知也。”除章法外,句法、字法等作诗时的必要元素,姜夔都在江西诗派中有所得益。
清空骚雅
姜夔的诗词创作,具有“清”“雅”之特点。张炎《词源》中有:“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白石词如《疏影》《暗香》《扬州慢》《一萼红》《琵琶仙》《探春》《八归》《淡黄柳》等曲,不惟清空,又且骚雅,读之使人神观飞越。”“清空”和“骚雅”常被后世用于评论姜夔的创作特点。
姜夔喜爱咏梅、咏荷,相关梅、荷的咏物词有如《暗香》《念奴娇(闹红一舸)》等,“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将原本就高洁典雅的梅描绘得更有清空格调。姜夔在诗词中寄情山水、赞咏归隐,经他手摹绘的语句,都带上了空灵雅致的美感。他在创作过程中,多抒发自己的情感,有闲云野鹤、淡泊清傲的胸怀,同时,姜夔也不是完全隐逸出世的,他仍在诗词中以含蓄的笔法写家国忧思。既出世,又入世,姜夔的清与雅既朴素、又纵情。“雅”则是审美观念的倾向性,在南宋俗文化盛行之时,姜夔坚持在婉约词和艳情歌的妩媚中,为“雅词”在宋代词坛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概括来说,清、雅在姜夔的创作生涯里贯穿始末,在意境、创作语言和词乐风格中处处体现着空灵、清新和雅致的色彩。
成就与影响
姜夔一生在诗、词、曲、书多方面卓有成就。
作诗方面,姜夔早期受到江西诗派的影响,后不断创作实践,转向晚唐诗风,成为当时南宋文坛的先锋人物,与杨万里、张镃等人一起,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时诗歌及文化艺术的发展。同时,姜夔的《白石道人诗说》作为首先明确“自然高妙”为诗歌最高境界的诗论,其中“自悟”说为后世如严羽《沧浪诗话》提供了理论基础。
乐曲方面,《白石道人歌曲》作为宋代乐典唯一的传世之作,其书中后附的曲谱对研究宋代乐曲有极高的价值。
书法方面,姜夔的《绛帖平》及《续书谱》集中展现了他对于书法方面的研究和审美倾向,二者对后世书学产生了很大影响,横贯宋、元、明、清四朝,对书法大家赵孟頫、董其昌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姜夔在词作方面的成就是最大的,他在当时的豪放派与婉约派之外,开创了宋词的“清雅派”,在词的文学史中具有极高的地位,甚至可以与辛弃疾、柳永、苏轼等宋词大家比肩。在姜夔所处的南宋时期,他的词坛地位得以确立,他的作品在当时的读者群体中广泛传播;清代时,姜夔词的传播与接受更是达到了全盛期。由此,姜夔在词史上的经典地位得以延续,成为当之无愧的宋词名家,被称为“南宋第一词人”。
名家评价
南宋文学家杨万里:“自隆兴以来,以诗名者,林谦之、范至能、陆游、尤袤、萧东夫,近时后进有张镃功父、赵蕃昌父、刘翰武子、黄景说岩老、徐似道渊子、项安世平甫、鞏豊仲至、姜夔尧章、徐贺恭仲、汪经仲权,前五人皆有诗集传世。”
清代词人朱彝尊:“世人言词,必称北宋,然词至南宋始极其工,至宋季而始极其变。姜氏尧章最为杰出。”
清代学者沈德潜:“姜白石《诗说》谓一篇之妙,全在结句。如截奔马,辞意俱尽;如临水送将归,辞尽意不尽。又有意尽辞不尽,剡溪归是也;辞意俱不尽,温伯雪子是也。微妙语言,诸家未到。”
清代文艺理论学者刘熙载:“姜白石词幽韵冷香,令人挹之无尽。拟诸形容,在乐则琴,在花则梅也。”
近代学者王国维:“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外之响,终不能与于第一流之作者也。”
当代文学史家唐圭璋:“(《扬州慢》)至文笔之清刚,情韵之绵邈,亦令人诵读不厌。”
后世纪念
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建有姜夔公园及姜夔纪念馆,公园总面积约1000亩,围绕姜夔的历史文化典故,将文物展览、文化传承与休闲观光融为一体。公园中立有姜夔塑像,纪念馆中讲述姜夔生平、行迹,以绘画、塑像等形式展现了姜夔一生中的重要事件。
参考资料鄱阳:姜夔公园及纪念馆.搜狐网.2023-06-12
江西鄱阳姜夔公园.VR全景城市.2023-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