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瓷

汝瓷是中国宋代五大名瓷之首,因产于中国河南省平顶山市汝州市而得名,是中国古代宫廷专用瓷,被中国历代皇帝视为吉祥之物、镇宫之宝。

汝瓷,始烧于唐朝中期,盛名于北宋;曾形成过“汝河两岸百里景观,处处炉火连天”的繁荣景象。北宋晚期,从赵煦元祐元年(1086年)至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汝窑制瓷技术达到了工艺精湛,技艺超群,炉火纯青的境界。宋金对峙时期,汝官窑大都停烧,汝官瓷烧制技艺流传至民间。金军占领中原后,汝窑开始进入式微期。北宋晚期,宋金对峙,民众生活不得安宁,中原地区的汝窑大都停烧。元代末年,汝瓷渐渐退出市场走向消亡。1957年7月,周恩来在全国轻工业厅长会议上指示恢复五大名窑生产,汝州市汝瓷厂遂接下了恢复生产汝瓷的任务。

汝瓷的制作工艺极为复杂;首先需要选取白陶土和玛瑙等原料制成瓷泥,然后通过拉坯、修坯等将瓷泥塑造成各种器型,最后将坯体施釉,入窑烧制。汝瓷的胚体土质细润,色如铜体;药釉浑厚,光泽柔和富有水色。

2009年11月26日,汝瓷被授予“河南省十大最具影响力地理标志产品”荣誉称号。2010年6月,汝瓷烧制技艺成功获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4年07月16日,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汝瓷”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截至2008年,存世的古代汝瓷全世界现仅存65件,其中有48.5件在中国,分别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存放17件、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存放23件、上海博物馆存放8件、广东省博物馆存放半件。

起源

汝瓷是中国宋代汝、官、钧、哥、定五大名瓷之一,因产地在汝州市而得名,在中国陶瓷史上有“汝窑为魁”之誉。北宋后期汝窑专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器,即“汝官瓷”,简称汝瓷;在中国陶瓷史上,汝官瓷独树一帜的风格为一个划时代的重要标志。

历史发展

汝瓷,始烧于唐朝中期,盛名于北宋,元代末年,汝瓷渐渐退出市场走向消亡。

创烧时期

唐代早期汝州所辖鲁山县段店窑就烧制大量精美的鲁山花釉。在唐宋之际,大量印花青瓷出现在豫南、豫西、豫中及陕西省一些地方,其中豫西地区的印花青瓷是汝瓷最直接的渊源。初创阶段,汝瓷烧制的方法比较简单,其产品造型十分单一,以碗、盘为主,也有瓶、壶、洗等其他形制。瓷的青釉很薄,釉色尚不稳定,部分好的釉色比较莹润,这反映出汝瓷工艺尚在演进之中。从形制上看,这时期的汝瓷轻装饰,颜色寡素,只有个别的瓷器,或内壁有几道凸线,或印有花菊纹,这突破了早期汝瓷形制单一、色彩寡淡的格局,这些特征构成了早期汝瓷的基本特征。

鼎盛时期

汝瓷的制作技艺在北宋时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被誉为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首,素有“汝窑为魁”之称。这一时期,汝瓷以其独特的釉色、古朴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成为皇家御用的珍品。北宋早期,从赵匡胤建隆元年(960)至赵恒乾兴元年(1022年)。这个时期其产品造型简单,不太注重装饰,但釉色比较莹润,具有汝青瓷的基本特点。北宋整个汝州市瓷业形成了三大窑群:一是严和店窑群,相传有窑场80多座;二是大峪窑群,流传有从东沟到黄窑有72座汝瓷窑;三是宝丰清凉寺至鲁山段店窑群,相传“清凉寺到段店,基本上是供平民生活所用。在临汝窑蓬勃发展的同时,宝丰清凉寺有一家窑厂一枝独秀,继承了段店窑中豆青偏天青的独特配釉方法和细小支钉的支烧工艺,产品向工艺陈设方向发展,开创了卷足技艺的先河。特别是它的釉料配方逐渐向纯天青方向发展,产品由粗糙向精细方向发展,其造型古朴大方,其釉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干峰碧波翠色来”,该产品土质细润,其釉厚而声如碗磬,明亮而不刺目,其中“鸭梨毛蟹爪莲芝麻花”之特点,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北宋中期,清凉寺汝窑以其精湛的工艺、独特的色泽成为瓷中之魁,并影响到宫廷。

赵祯天圣元年(1023年)至赵顼元丰八年(1085年),这个时期的产品不仅造型多样,而且注重装饰效果,釉色莹润,开片密布,独具特色。赵煦元祐元年(1086年),宫廷弃“定”用“汝”,设官督造,专为宫廷烧造御用瓷,被称之为汝官瓷。这个时期汝瓷主要器形有出戟尊、玉壶春瓶、胆式瓶、棒槌瓶、三足洗、樽、水培水仙盆、向日葵属口碗、葵瓣式盏托及各式盘、碟、碗等。

北宋汝窑是为宫廷烧造御用汝瓷的窑场,它独特的烧造工艺主要表现在窑炉、窑具和模具上。初期的窑炉主要用北方常见的马蹄形、窑炉,这种窑的平面可装烧器物30件左右。到了汝瓷的鼎盛期,改为椭圆形小窑炉,此类窑炉皆两窑并列连体,每窑装烧器物10件左右。北宋晚期,从赵煦元祐元年(1086年)至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历时41年,汝窑制瓷技术达到了工艺精湛,技艺超群,炉火纯青的境界。其表现为:产品制作精良,釉色玉润,在民间享有极高的声誉。其精品往往被选送为贡品,为朝廷所享用,因而才有“本朝以定州市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市造青窑器”之御批,随后在汝州设官窑烧制皇宫所需的御用品。由于皇家用瓷集民间顶尖技术匠师,采用优质原料,设计构思精细,加之不计成本,工艺精良,从而将汝窑的制瓷工艺推向高端。这也直接影响汝民窑在瓷器生产中的技术改进,从而有助于推动整个汝州窑业的发展达到繁荣。

流传民间

宋金对峙时期,汝官窑大都停烧,汝官瓷烧制技艺传至民间。金军占领中原后,汝窑开始进入式微期。北宋晚期,宋金对峙,民众生活不得安宁,中原地区的汝窑大都停烧。直到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宋进誓表于金,称臣割地,三月,金封赵构赵构为宋帝,战乱平息。直到完颜守绪开兴元年(1142年),前后历时90年,民众稍有安宁。此时的汝窑仍生产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然而由于金朝占领中原,技术人员大量南移,汝窑已失去了北方地区的领导地位,产品釉色欠佳,装饰简单,所烧制的一般汝青釉制品皆釉色葱青肥厚,釉面常有黑点杂质显露,仅供一般民间大众生活必需之用品,虽偶有精品出现,但数量极少。

汝窑在宋金战火中遭到破坏,致使汝瓷烧制技术发生断代并失传800余年。从孛儿只斤·忽必烈至元十六年(1279年)至孛儿只斤·阿速吉八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间,虽继续恢复汝窑生产,但因多年战争创伤,制瓷技术已达不到宋时水平。元代始主乃蒙古草原民族,其性格豪放粗犷,喜爱大器之物,故此时的汝窑瓷器产品具有胎厚粗笨之特点,而且工艺欠佳,品种单调。有的为了叠烧方便,节省燃料的消耗,一般日用釉瓷器全施半截釉。碗、盘的内心多露胎无釉,胎体粗松呈土黄色。至此宋代汝瓷的风采已难得一见,元代末年,汝瓷渐渐退出市场走向消亡。

近现代发展

元、明、清至今,宝丰汝瓷烧制技艺在民间传承、延续、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一批专家学者开始研究开发汝瓷工艺。1976年,在汝州市先后仿制成功了临汝窑豆绿釉、天蓝釉、月白釉、葱绿釉。1957年7月,周恩来在全国轻工业厅长会议上指示恢复五大名窑生产,才恢复了生产汝瓷的任务。1979年使临汝窑豆绿釉大批投产,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世纪80年代初,汝瓷专家朱文立开始仿制天青釉,经过多方努力,于1987年仿制成功,翌年通过了国家轻工部专家组的鉴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汝州、宝丰县、禹州等地的陶瓷工艺家及厂家,大力对汝官瓷工艺进行研究、探讨、制作,使这一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得以传承。截至2008年,存世的古代汝瓷全世界现仅存65件,其中48.5件存放在中国,分别存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23件、上海博物馆8件、广东省博物馆半件。

2009年5月,汝瓷被授予“河南省十大最具影响力地理标志产品”荣誉称号。2010年4月,汝瓷被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确定为上海世博会元首级国礼,成为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使者。同年6月,汝瓷烧制技艺成功获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4年07月16日,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汝瓷”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2005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告(2005年第104号),通过了对汝瓷扩大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范围申请的审查。

产地窑址

清凉寺窑址

清凉寺汝瓷窑址位于大营镇清凉寺村南,为北宋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创建的官窑。窑址南北长2.5公里,宽1公里,内涵甚丰。东南部(韩庄村东南)有晚唐五代十国时期的窑址,其余绝大部分为宋代民窑,以印花青瓷及黑白瓷为主,有窑址20余处;西部为金、元时期窑址;宋“汝官窑”址在村南,面积9.3万平方米,窑址地势平坦,四面环山,有小溪绕其西、南两面,制瓷原料丰富,煤炭、木材、高岭土、釉药等就地可取,并发现有玛瑙等汝瓷釉之重要原料。1987年,经过窑址试掘,已探明作坊、窑炉及汝瓷窑藏。出土遗物主要为瓷器和窑具,瓷器计300余件,其中“官廷御用汝瓷”,香灰色胎,胎骨薄坚,多裹足满釉支烧。釉为蓝色,釉层匀净淡雅,器表出现复杂的纹片。制作规整,工艺考究,试掘中出土的较完整器皿有鹅颈瓶、折肩瓶、细颈小口瓶、碗、盘、洗、盏托、盂、器盖等。此次发掘,解决了陶瓷史上一大悬案,揭开了“宋代五大名窑之魁”的汝窑窑址之谜。1987年,确定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宝丰清凉寺汝官窑展示馆于2012年9月开工建设,2017年1月16日建成开馆。展示馆为单层框架及钢网架结构,建筑面积5160平方米,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宝丰汝窑博物馆于2014年7月开工建设,2017年10月18日建成开馆。博物馆为地下一层、地上二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6302平方米。

张公巷窑址

张公巷窑址,位于汝州市老城区东南部中大街北侧,张公巷的东西两侧。遗址自2000年被发现以来,由于出土了大量高质量的精美青瓷器,持续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张公巷窑址出土器物的釉色种类丰富,有青釉、白釉、黑釉、豆青釉等瓷器。其中青釉瓷器代表了当地瓷业生产的主要面貌。常见器物以薄胎薄釉为主,釉面的玻璃质感强,胎色可分为粉白、灰白、洁白、浅灰等,质地细腻;釉色分为淡青、青绿、青灰及少数天青色等;器型主要有各式花口、折沿碗、盘、洗等,以及套盒、瓶、炉、器盖等较少见的器形。圈足器以直圈足为主,较多器型为清凉寺窑中所不见;装饰方面,张公巷窑生产的青瓷以素面为主,釉面常有细碎的开片;工艺方面,碗盘类器物一般采用垫烧,部分采用了裹足支烧法,支烧器物的支钉痕呈规则的小米粒状,数量三到六枚不等。

2004年5月,由中国古陶瓷学会河南省文物局主办的张公巷窑址和巩义黄冶窑考古新发现专家研讨会在郑州举行,汪庆正在研讨会总结发言中指出:“就其时代而言,张公巷窑属于北宋末年。就它与宝丰清凉寺汝官窑的相互关系,多数专家认为,张公巷窑是在宝丰清凉寺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发言的17位专家中,有10位认为是北宋官窑,有5位认为需要进一步发掘印证,有两位认为不一定是北宋官窑。”鉴于张公巷窑址出土的青釉瓷器十分精美,有可能是北宋官窑,2006年,国务院将其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中国唯一不明保护范围的“国保”。

严和店古窑址

汝州市城南15公里,风光秀美的蟒河中游有个村庄名叫严和店。这里因产汝瓷而驰名中外,宋朝宋徽宗年间,因汝州汝瓷胎质细腻,造型古朴,其声如磬,釉色如玉,清澈明润,底有芝麻花细小支钉,深得皇帝喜爱,因而被御选为宫廷用瓷。徽宗皇帝亲派内臣肖服前来汝州专为宫廷监制烧造瓷器。顿时,汝河南北两岸,尤其是蟒川严和店一带热闹起来,窑群林立,烟雾缭绕,形成“七十二座窑”之说,尽管往严和店山陡坡长,路途难走,但还是天天车来人往,络绎不绝,大量的汝瓷精品如食、炉、尊、洗等要送往京师汴梁,同时,也远销东南亚、朝鲜、泰国及阿拉伯等国家。

相传汝州市还特为宋徽宗皇帝烧制了一窑“汝瓷龙床”,有九九八十一条龙,栩栩如生,豪华富贵。正史、野史并没有记载,只是传说。那时,汝瓷御用品及出口的上乘产品,是要经过严格的质量检验的,严和店就是当时宋代验收货物的地方,当时并没有村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的客栈、饭店等越来越多,在此聚集生活的人也越来越多,人们就叫这里为“验货”店,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村落,由于“验货”和“严和”同音,时间长了,人们就喊转了音,变成严和店了。另一种说法是:有一个叫“严和”的人在此开店,生意越做越红火,逐渐形成了村庄,叫严和店。

鲁山段店窑址

鲁山花瓷盛于唐宋,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高温窑变釉陶瓷,在世界瓷器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鲁山段店瓷窑被称之为钧瓷之源、汝瓷之母,遗址出土的唐代花瓷拍鼓现展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唐代南卓撰写的《羯鼓录》记载:“不是青州市石末,即是鲁山花瓷”,确定了唐代鲁山花瓷的中心地位。鲁山段店瓷窑遗址距宝丰县清凉寺汝窑遗址约20公里,当地民俗音乐“清凉寺到段店,一天进万贯”,描述了当时瓷业的繁荣景象。2006年5月,鲁山段店瓷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鲁山县被授予“中华名窑花瓷之乡”。2021年5月24日,鲁山县申报的鲁山窑烧制技艺(鲁山花瓷烧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东沟窑址

东沟窑创烧于北宋初期,北宋晚期达到鼎盛阶段,元以后停烧,窑址面积8万余平方米,出土的青瓷既有汝窑风格,又有钧窑特色。2019年10月,东沟窑遗址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东沟窑所在的大峪镇因地处一大山谷之内,故而得名。北宋时大峪以汝瓷闻名,往来商贾多食宿于此,店铺生意兴隆,又有大峪店之称。

制作工艺

汝瓷的制作工艺极为复杂,从选料到成型,再到烧制,每一步都需匠人精心雕琢,不容丝毫马虎。首先,选取优质的高岭土和玛瑙等原料,经过精细的淘洗、粉碎、陈腐等工序,制成细腻的瓷泥。然后,通过拉坯、修坯等手工技法,将瓷泥塑造成各种器型,这一过程需要匠人具备极高的技艺和耐心。最后,将成型的坯体施釉,入窑烧制。汝瓷的烧制温度极高,且需严格控制窑内的气氛,稍有差池,便可能导致瓷器开裂或变形。

制作流程

瓷土

从最基础的陶瓷原料开采、风化、碾碎、淘洗、球磨到澄泥池、陈腐、练泥、和泥、釉料等都有其严格要求。

坯胎

胎的制作方式有手工制作,还有模具制作等做好了的坯胎要经过晾干、素烧的过程然后进行修坯,最后是上釉、修釉。

素烧

汝瓷一般要经过两次烧制过程第一次烧制温度较低, 一般在800度左右,第二次烧制是在施釉以后,二次烧制温度较高,一般在1200~1300度左右。泥坯低温烧制后,也就成了常说的素胎。

上釉

汝窑上釉的过程是一个非常严格的工序而釉浆内的成分是汝窑成色的最为严格的重要工序精湛的施釉技巧釉料的合理配比对于汝瓷的整体形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烧制

火候的控制,是检验汝瓷成败的关键有时候烧造工艺不到位就会有流釉痕迹产生小半截漏釉现象进而影响汝窑器物的整体形象因此窑工们精湛的技术,出众的技巧是汝窑器物在制作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玛瑙

由于汝窑釉内掺入玛瑙因此整个器物色泽会呈现出亮丽、釉质细腻、滋润从出土汝窑的标本中,充分地体现了这些内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

开片

开片是由于胎、釉膨胀系数不同,焙烧后冷却时釉层收缩率大,在冷却过程中釉面开裂。汝瓷的神奇之处在于,裂纹开裂时是有声音的。受器型大小、降温快慢等原因影响,不同音高的叮叮铮铮声,会交织形成如天籁之音般空灵清脆的声音。瓷器表面的“裂纹”全部是自然形成的。这是瓷器的胎体、釉体膨胀系数不同造成的。开窑时,骤然降温,烧好的瓷器快速冷却收缩,胎体、釉体不同步的“收缩比”导致瓷器表面出现如“蝉翼般”的釉下开片,完全随机产生,每件汝瓷的裂纹都是独一无二的。

釉色工艺

汝瓷釉色中的天青、天蓝、月白等均属于汝窑天青釉色系,坯胎以香灰色和灰白色为主。普遍采用汝瓷原产地域的本土原材料石英、黑长石、黄长石、高岭土(风穴土、半坡土)、粘土(黑毛土、唐沟土)、方解石白云石、草木灰等。对坯体和釉用原材料采取捡选、漂洗、破碎、研磨、陈腐等传统加工工艺进行制备。素胎成型时采用手工拉坯、雕刻、捏塑、拓坯工艺。汝瓷的烧成采用胎骨素烧和施釉后釉烧的二次烧成技术,素烧温度在800℃左右,施釉后的釉烧温度介于1200~1300℃,且在高温阶段主要采用还原性气氛烧成,从而形成以铁系物呈色的青釉。

艺术特征

汝瓷位居宋代“五大名瓷”之首,与其他瓷不同,具有独特风格,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汝瓷使用的土质细润,制作出来的瓷坯色如铜体,药釉浑厚,光泽柔和,富有水色。釉下斑斑小点,犹如鸭梨;釉面隐纹纵横,恰似蟹痕;有的釉面上有细碎的裂纹,构成芝麻图案。这便是名贵的“梨皮、毛蟹爪莲芝麻花”。釉色有柔和淡雅的粉青,有古朴大方的灰蓝,有碧玉般的豆绿,有庄重静穆的虾青。此外,还有葱绿、艾青、茶叶沫和“雨过天晴云破处”之色。

器型

汝窑瓷器造型古拙,制作十分考究、规整。由于当时崇古思想极为盛行,所以器物多用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和玉器等式样。产品主要以陈设观赏品为主,兼有少量日用瓷。常见有出戟尊、玉壶春、胆式瓶、三足樽、水仙盆、各式圆碗、盘等。尺寸普遍不大,但制作相当精细。盘、碗、碟、洗的底非常规整,往往微向外卷,这种风格与早期五代十国越窑青瓷有很多相似之处。另外,在传世的个别器物上还出现有文字。一种是在尊和纸槌瓶的底部刻“奉华”二字,这应是宋奉华殿的供应之物;一种是在碟的底部刻“蔡丙”二字,字均是烧成后再刻制。

胎色

汝窑瓷器胎体轻薄,胎骨坚硬,有铜骨之称。胎质极细腻,呈香灰色,所以俗称“香灰胎”。由于胎土中含有微量铜元素,所以近光照之,微见浅浅的粉红色,这种特征在后世仿品中很难仿做。

釉面

汝瓷釉面柔和无光、莹润,看上去有上清下浊的感觉,口沿处往往不会脱釉,手摸釉面光滑似玉。釉面滋润柔和,纯净如玉,有明显酥油感觉。用放大镜观察,可见釉下有寥若晨星的稀疏气泡,所以又称之为“青如天、面如玉、晨星稀”。

釉色

汝瓷专供宫廷,所以制品不计成本,以玛瑙人釉,周輝《清波杂志》记载:“汝窑,宫禁中烧,内有玛瑙末为油(釉)。釉色呈天青、粉青、天蓝色较多,也有豆绿、青绿、月白、橘皮纹等釉色。世称“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汝窑天青釉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它不以繁缛的装饰纹样美化器物,而是以釉质和釉色取胜,汝窑使用含有玛瑙的瓷上做釉料,在恰当的还原气氛中烧成后,釉面呈独有的天青色。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在七色光谱上,天青色介于蓝色和绿色之间。绿色是一种充满静谧感的温和色彩,而蓝色则是带有神秘感的冷色。天青色既有蓝色之冷,又兼具绿色之暖,是一种冷暖适中、优雅合谐的色调,是最适合视觉审美的一种颜色。

开片

开片是汝窑釉面的重要特征,对汝窑器物的美具有极大的装饰作用。开片纹理自然天成,线条直折细硬呈倾斜状,深浅互相交织叠错,被形象地称为冰裂纹、鱼鳞纹、蟹爪纹和蝉翼纹等。汝瓷的开片堪称一绝,即在釉面有极小的纹片,细碎繁密,宛如鱼子纹和蟹爪纹,但不带有官、哥瓷器中常见的“金丝铁线”的特征。开片的形成,开始时是器物于高温焙烧下产生的一种釉表缺陷,行话叫“崩釉”。汝窑的工匠将这种难以控制的、千变万化的釉病,通过人为的操作转换为一种自然美妙的装饰,而且控制得恰到好处,可谓巧夺天工。

支钉

宋代宫廷用汝瓷一般均采用满釉支烧,为了保持满釉效果,工艺上多是裹足支烧,器底留有细小的支钉痕迹,以单数居多,视器大小,分为三钉或五钉。这种特征也是后世鉴定真假宋代汝瓷的重要依据之一。汝瓷的支钉色不很白,甚至有淡淡的黄色,这是其采用含铁量较高的瓷土的缘故,且质地较硬。

制作技艺

传统的汝瓷烧制技艺均具有四大特色,艺人称之为“制作技艺四绝”。

配料绝

汝瓷从胎料到釉料的选取都非常严谨,必须是当地一定范围内的黄金土、黑干土等原材料。

变色绝

汝瓷采用独特的支钉托烧的叠烧技法。满釉支烧,并通过火照观察窑内的器表釉面变化,随窑变情况而掌控窑内温度,进而控制制品的釉色变化,是汝瓷烧制过程中的一项独特技法,也是汝州市汝瓷烧制技艺的核心特征。此项技艺全凭烧窑技师的观察和悟性,没有具体统一的量化指标。

裂纹绝

一般瓷器的釉是直裂,而汝瓷釉是斜裂,状如蝇翅、蝉翼,正是工匠通过对温度的精确控制,才得到蟹爪纹、鸭梨纹、鱼子纹、冰裂纹开片的精品汝瓷。

应光绝

用传统汝瓷烧制技艺烧出的汝瓷产品会伴随光线强弱而呈现出不同的色泽色调,天晴,天阴的不同,色泽会呈现明显的差异,而且釉下堆积的细小气泡在显微镜下观看会呈现漫天星辰的奇观。

传承保护

非遗

2007年1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汝瓷烧制技艺列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10年6月,汝瓷烧制技艺成功获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1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汝瓷烧制技艺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23年12月,由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民用航空局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3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在云南省昆明市滇池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河南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汝瓷在主题馆精彩亮相。

技艺传承

汝瓷烧制技艺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杰出的传承人有“青瓷第一人”朱文立和孟玉松李廷怀等等大师,年轻一代的李晓涓王振芳、韩琴等也都卓有建树,他们潜心汝瓷研究,在诠释着工匠精神的同时,为当代汝窑汝瓷的兴盛做出了各自不可磨灭的贡献。

获得荣誉

相关评价

金盘玉碗世称宝,翻从泥土求精好。窑空烟冷其奈何,野煤春生古原草。(清代诗人孙灏 评)

天下博物馆无汝者,难称尽善尽美也。(当代著名画家李苦禅 评)

汝瓷,造型规整,釉质润泽,釉色淡雅,制作工艺精湛,显得古朴典雅,被后人推为宋瓷之首。(陶瓷专家、故宫研究院陶瓷研究所所长吕成龙 评)

参考资料

河南汝瓷断代近千年 浴火重生创下历史奇迹.映象网.2024-09-02

..2024-01-11

河南汝州打造汝瓷品牌促进产业发展纪实.中国质量新闻网.2024-01-11

稀世珍宝——汝瓷.汝州市人民政府.2024-01-11

五大名瓷之首的千年古城,窑火何以生生不息?.微信公众平台.2025-05-02

繁荣期.汝州市人民政府.2024-09-07

式微期.汝州市人民政府.2024-09-07

赏读 | 汝瓷:天青为贵,粉青为上,天蓝弥足珍贵.微信公众平台.2024-09-02

汝瓷荣获河南省十大最具影响力地理标志产品称号.中国新闻网.2024-01-11

汝州:一窑炉火梦千年.平顶山市人民政府.2024-09-08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告 第94号.中国质量新闻网.2024-01-15

古代汝瓷全世界现仅存65件.新浪网.2024-01-11

赏读 | 汝瓷:天青为贵,粉青为上,天蓝弥足珍贵.微信公众平台.2024-09-07

衰亡期.汝州市人民政府.2024-09-07

现代汝瓷业的发展.汝州市人民政府.2024-01-15

河南省域博物馆撷萃(十)| 宝丰汝窑博物馆:汝窑天青 雅冠天下.河南省文物局.2024-09-07

河南汝州张公巷窑址的发现、研究与新动态.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24-09-07

【魅力鹰城 汝瓷之源】张公巷窑青瓷:只此青绿 精美绝伦.微信公众平台.2024-09-07

严和店的由来.汝州市人民政府.2024-09-07

千年鲁山花瓷亮相河南省美术馆.今日头条.2023-11-26

【魅力鹰城 汝瓷之源】平顶山这处遗址,竟关联汝、钧两大名瓷?.平顶山日报社.2024-09-07

宝丰汝窑 烧制技艺每一步都值得记载.宝丰汝窑网.2024-09-02

浅析汝窑的釉.宝丰汝窑网.2024-09-08

现代汝瓷业的发展.汝州市人民政府.2024-09-02

河南非遗(汝瓷和泥咕咕)在2023旅交会精彩亮相.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2024-09-08

用品牌带动汝瓷产业快速发展.海外网.2024-09-02

宋瓷中的汝瓷之美.政协咸宁市委员会.2024-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