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角菜(拉丁学名:Silvetia siliquosa,同义学名:Pelvetia siliquosa),墨角藻科鹿角菜属藻类植物。鹿角菜仅分布于黄渤海及朝鲜半岛南岸和西岸。
鹿角菜藻体黄褐色,软革质,干后变黑色,一般高6~7cm,柄亚圆柱形,较短,其上二叉分枝2~8次,上部叉状分枝角度较狭而不等长,且上部分枝的节间比下部的长;下部二叉分枝较为规则,叉状分枝角度较宽。藻休髓部,由纵行的丝状细胞组成,且有粘液。基部固者器圆锥形盘状。它们生长的地方不但冬季不结冰,而且夏季水温也不过高(一般不超过25℃)。其多生长在中潮带、高潮带岩石上。
鹿角菜是一种重要的可食用海藻,具有悠久的食用历史,我国北方人民常于卤面中以增加其黏性。也是一种药用海藻,其提取物含有岩藻甾醇,对肿瘤、心血管等具有疗效,因此,具有潜在的药用价值。
鹿角菜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近年来随着沿海资源的开发利用,鹿角菜野生种群规模出现明显缩小趋势,急需进行保护。鉴于种群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且种群内存在遗传分化的情况,应采取就地保护的方式,尽可能的恢复种群规模,避免因遗传多样性降低而导致的种群遗传资源损失。
历史记载
鹿角菜之名,首见于《养生要集》(公元500~600年),原书已佚。《医心方》卷三十·菜部引其简单内容:“味咸,冷利,食之动嗽。”《嘉本草》有“鹿角菜”条,杂引《药性本草》、《日华子本草》、《食疗本草》、《本草拾遗》谓:“大寒,无毒、微毒,下热风气,疗小儿骨蒸热劳……出海州,登、莱、沂、密州并有,生海中”。以上记载缺乏具体形态描述,不能断定究竟为何种藻类。至明代官修《本草品汇精要》始载:“鹿角菜,茎长二三寸,红紫色,生海中石上,其茎中空而多歧,形类鹿角,故以名之。海人采鬻以作蔬茹。今笔家煮以制笔,盖其粘滑而不散乱也。”《本草纲目》对鹿角菜生态、形态作了进一步阐述:“鹿角菜,生东南海中石崖间,长三四寸,大如铁线,分丫如鹿角状,紫黄色。土人采曝,货为海错,以水洗醋拌,则胀起如新,味极滑美。若久浸则化为胶状,女人用以梳发,粘而不乱。”根据“茎长二三寸,生海中石上,其茎中空而多歧,红紫色”及“长三四寸,大如铁线,分丫如鹿角状,紫黄色”,并结合《本草纲目》附图,可以确定上述原植物当为今海萝科植物海萝Gloiopeltis f urcate(Post et Rupr)J.Ag及同属植物鹿角海萝G.tenax (Turn)J.。
至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麒麟菜条下,先引《琉球国志略》云:“鸡脚菜,麒麟菜,皆生海边沙地上,又名鹿角菜。”接着便引《本草纲目》、《食物宜忌》等鹿角菜的药性、功效内容,并加以评述。其实,鸡脚菜(即麒麟菜)在《本草纲目》中已与鹿角菜分条,载于石花菜条下:“石花菜,生南海沙石间……一种稍粗而似鸡爪者,谓之鸡脚菜,味更佳,二物久浸,皆成胶冻也。”此种“稍粗而似鸡爪者”与今之红菜科植物麒麟菜Eucheuma murica-tum(Gmel.)Web.V.Bos相似,这里赵氏明显混淆了二者。其后,1795年龙柏的《脉药联珠药性考》也犯了同样的错误,把鹿角菜与麒麟菜同条并述。1932年,萧步丹在《岭南采药录》中,又把石花菜之异名加在鹿角菜条下,并将之分为红白两种,云:“鹿角菜,生海滨沙石上,石之苔也,有红白二种,红者长四五寸,分歧如叉,本细而末圆,作紫黄色,全形如鹿角,又似珊瑚;白者丛生,根长者至尺余,状如柳而色白。”所载红者形态及主治病证与李时珍《本草纲目》、李调元《南越笔记》中的石花菜内容基本相同,应为红翎菜科植物琼枝Eucheuma gelatinae(Esp.)J.Ag;而白者“根长者至尺余,状如柳而色白”,实即《本草纲目》中的龙须菜,其原植物应为今江蓠科植物多种江的藻体。
目前,植物及中药名“鹿角菜”者,系指墨角藻科植物Pelvetia siliquosa Tseng et C.F.Chang。此外,浙江省、台湾等地民间把杉藻科植物角叉菜Chon-drus ocellatus Holm 亦称作鹿角菜。上述除墨角藻科鹿角菜属于褐藻纲门外,其余均属于红藻门,颜色相近,形态上均有枝体分叉如鹿角之形的相似点。
形态特征
高
鹿角菜藻体软骨质,高可达14.5cm,一般只有6-7cm。
形状
固着器为圆锥状,幅宽5-7mm。柄部亚圆柱形,较短,一般只有1mm长,3-4mm长的少见,其上叉状分枝2-8次。
分枝
生长在隐蔽而浪小处的分枝较繁多,在显露而浪大处则分枝简单而稀少。藻体的下部叉状分枝较规则,分枝的角度也较宽,上部分枝的角度则较狭,双叉分枝不等长,上部的节间比下部的长,有时长可达2cm。一般为扁压的线状体,幅宽1mm,很少有超过2mm的。
藻体
藻体无气囊。新鲜时黄橄榄色,干燥时变黑。
生长环境
鹿角菜生长在中潮带、高潮带岩石上,相比于低潮带的其他海藻,更容易受到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的扰动。
分布范围
鹿角菜仅分布于黄渤海及朝鲜半岛南岸和西岸。
用途
食用价值
鹿角菜是一种重要的可食用海藻,具有悠久的食用历史,我国北方人民常于卤面中以增加其黏性。
药用价值
鹿角菜也是一种药用海藻,其提取物含有岩藻甾醇,对肿瘤、心血管等具有疗效,因此,具有潜在的药用价值。
保护现状
种群现状
近年来随着沿海资源的开发利用,鹿角菜野生种群规模出现明显缩小趋势,急需进行保护。
致危因素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鹿角菜的地理分布范围不断萎缩,种群数量也急剧下降。
保护等级
鹿角菜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保护措施
鉴于种群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且种群内存在遗传分化的情况,应采取就地保护的方式,尽可能的恢复种群规模,避免因遗传
多样性降低而导致的种群遗传资源损失。
若进行迁地保护,抽样时应充分考虑保护种群遗传丰富度、保持种群的规模及采用科学的样品采集方式,避免因近交而造成种群资源衰退。同时考虑种群遗传结构特点,养殖中避免过度的人工选择,防止养殖种群产生遗传均质化。此外,若能建立相关的种质资源库,则可更好地实现对现有鹿角菜种群遗传资源的保护。
参考资料Species.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2-13
鹿角菜 Silvetia siliquosa (Tseng et Chang) Serrao, Cho, Boo et Brewley 1999.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2024-02-18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大数据平台.植物智.2024-02-18